成都理工大学是国家首批 双一流 建设高校。其前身是创办于1956年的成都地质勘探学院,是共和国建国初期的三所地质院校之一。1958年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,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,2001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。学校先后由地质部、地质矿产部、国土资源部直属,至2000年划转地方。学校2010年成为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,2017年成为国家首批 双一流 建设高校,2019年成为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的 双一流 建设高校,2022年成为国家第二轮 双一流 建设高校。

在69年的办学历程中,成都理工大学矢志报国、上下求索,风雨兼程、耕耘不辍,为社会培养了30余万名优秀人才,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;他们当中涌现出一批知名学者、专家和管理人才,其中有两院院士7人。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 穷究于理、成就于工 的校训、 艰苦奋斗、奋发图强 的优良传统、 不甘人后、敢为人先 的进取精神。
成都理工大学现有成都和宜宾两个校区,占地面积3400余亩,校舍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,校园绿树成荫、繁花似锦,是读书治学的美好园地。学校坚守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着力培养具有人文情怀、科学素养、责任担当、国际视野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。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0198人,其中本科生30846人、研究生9352人。学校设有23个教学科研单位。另有1所独立学院(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)。学校先后入选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强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强。
成都理工大学学科优势特色鲜明,以理工为主,地质、石油、资源、核技术、环境为优势,土木、化工、材料、电子、机械、信息、管理为特色,经管、文法、外语、艺术、体育等协调发展。学校现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,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,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,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,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。6个学科(地球科学、工程学、环境科学/生态学、化学、材料科学、社会科学总论)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%。现有1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、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、1个国家重点(培育)学科、14个省级重点学科。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入选国家第二轮 双一流 建设学科行列,地球科学、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入选四川省首轮 一流学科 建设行列,6个学科入选四川省 双一流 建设贡嘎计划建设行列。
成都理工大学有72个本科招生专业(类),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23个,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,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3个,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;省级一流专业48个,省级特色专业12个,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3个。学校是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高校,有国家级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试点专业(含独立招生方向)7个,省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2个。学校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、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,有3个省级特色学院(页岩气现代产业学院、锂资源与锂电产业学院、示范性软件学院),2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(地质学、地理科学),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高校。拥有各类国家级一流课程17门,各类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9门。获得8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。
成都理工大学名师荟萃,英才云集。现有教职员工3154人,其中教授(级)630人、副教授(级)865人。获国家级人才项目、称号和荣誉252人次,其中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1人次、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、全国创新争先奖2人、光华工程科技奖1人、何梁何利基金奖2人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5人、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9人、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5人、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、IEEE Fellow入选者1人、其他国家院士3人、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、科学探索奖1人、李四光地质科学奖5人、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1人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1人、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、全国优秀教师6人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、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1人。获省部级人才项目、称号和荣誉644人次。刘宝珺院士担任学校名誉校长。以柔性引进等方式聘请两院院士42名。学校现有4个院士工作团队、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、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、1个教育部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团队、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、1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、17个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(创新研究群体)、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。